感动文昌人物| 八旬作家郑心伶传承琼剧 不计付出不求回报
- T大
不计付出,不遗余力,不求回报,已经81岁高龄的文昌市郑心伶老先生仍在为传播文昌文化、琼剧传承努力着。
郑心伶是知名作家、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广东鲁迅研究学会会长,出版了30多部鲁迅研究、文艺批评、散文、小说等作品,从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待遇。他还是海南省文昌市琼剧团董事长,一位不领工资、没有任何津贴待遇的董事长。
2009年,郑心伶从广东回到了海南文昌。回到自己的家乡,郑心伶和朋友在一次聊天中无意发现,文昌的文化需要进一步发展、传播。为此,郑心伶牵头成立了海南文昌文化研究会,先后出版10多本关于文昌文化的丛书及刊物。
“我是文昌人,家乡养育了我、教育了我,我理应为家乡的文化发展出一份力。”这是郑心伶的成立文昌文化研究会的初衷。尽管出版了关于文昌文化的丛书和刊物,但郑心伶发现,通过书籍的形式在文昌乡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村民中传播难以被接受。
“很多上了老人跟我说,他们看不懂书。”郑心伶回忆起跟村里老人们的谈话时的场景,他认为这是个无法回避的情况,如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发展文昌文化,他想了很多,最后他决定通过琼剧来传播和发展文昌文化。
文昌琼剧以倡导文明戏、时装戏、现代戏为主,闻名全岛。1960年,原文昌琼剧团成立,曾被誉为“琼剧一枝花”,由于受市场冲击,1987年后渐渐淹没。
郑心伶向文昌相关部门递交了文昌琼剧团成立的相关报告,得到了大力支持,2011年6月22日,文昌琼剧团挂牌成立。
虽然文昌相关部门拨付了琼剧团的启动资金,但远远不满足琼剧团的日常运营所需,郑心伶还自掏腰包,把准备买房的30多万元拿出来给琼剧团使用。
为了琼剧团的发展,郑心伶还“厚着脸皮”向学生要钱。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海南现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邢诒川认出了恩师郑心伶,师生交谈中,郑心伶罗列重办琼剧团的重要性,传承本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琼剧团所遇到的难处。邢诒川决定,以文昌工商联的名义给海南省文昌市琼剧团捐款100万元。
“当时我太惊喜了,从没有想过会得到这么多捐款!”老师一激动就把这个可爱的学生抱了起来。
当时的琼剧团有51个成员,年纪最小的演员17岁,最老的是郑心伶。“有人叫我哥,有人叫我阿公、伯爹,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剧团的‘宝贝’。”郑心伶说。
创建、开会、把关剧本、指导演出、当演员们的“心理辅导员”……郑心伶一刻都没有闲过。
2012年10月22日晚,阔别26年的海南文昌琼剧团重返舞台,首演成功。
“我们开办以来郑教授他们在这里都是出钱出力而且不领工资,有时候剧团取得好的成绩,好像比如我们在《侨乡女人》参加第二届艺术节的时候得奖的时候,郑教授还拿自己的工资一万块钱来奖励获奖的演员。”文昌琼剧团团长符儒奋说。
目前,琼剧团已经排演了11个剧目。“看着村里的老人抱着孙子孙女、老公带着老婆、老婆拉着老公,大家都来看琼剧,我就觉得非常满足。”郑心伶说,他会继续通过琼剧来传播、发展本土文化。
》》》相关阅读
感动文昌人物| 周湘虎:双眼几近失明仍撑起逐梦星空的“支架”
2016年10月25日,周湘虎在塔架检查设备情况。新华社资料照片
眼没有任何光感,右眼裸视仅为0.04,戴上1200度眼镜矫正后也仅够0.25,这近乎失明的双目没有阻拦周湘虎追梦的脚步,更没有成为他离开工作岗位的理由。周湘虎用超出常人的努力坚守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搭建起了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两型运载火箭的通天塔,当他听到火箭升空的巨响,模糊的双眼中看到的是星空的浩瀚。
周湘虎是文昌发射场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工程师,“航天事业的需要,就是航天战士的选择。”周湘虎主动请缨,和战友从西昌卫星发射场转战到了文昌。
海南气候潮湿、炎热,当时的场区是一大片原生椰林、灌木丛林覆盖,遍布沼泽、滩涂,蛇、蚊、蚂蟥等不计其数。周湘虎每天背着测量设备在烈日下穿梭在灌木丛林,被各种蚊虫叮咬得浑身是包,烈日把他晒得全身脱皮,双脚因为长时间的奔走总是起泡。
有一次,周湘虎走在最前面“开路”,经过一片湿地时,他以为是积水坑,踩进去才发现是淤泥,整个人开始下陷,瞬间就淹到了腰际。他赶快提醒后面的战友注意安全,战友们赶紧合力用棍子把他拉出来。
尽管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但周湘虎没有放弃,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1年,发射场工程建设进入抢工期、保质量的攻坚决战阶段。作为技术最复杂、质量要求最高的发射塔架建设,在紧锣密鼓推进。身为现场管理代表,周湘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就像一颗楔在工地上的钉子。
9月初,导流槽进行混凝土浇筑,一次浇筑量高达3000多立方。由于浇筑不能停,周湘虎连续30多个小时待在施工现场。烈日炙烤,钢筋表面温度超过60℃,汗水、蒸汽夹杂着水泥灰,连续照射的电弧光、高强度射灯,这一切都让人的眼睛泪流。
本就高度近视的周湘虎在工作中看东西越发感觉看不清,一天工作中,他突然感到眼前一片模糊,战友把他扶回宿舍后,经过休息,他仍然看不清。“我会不会瞎了?”周湘虎这个硬汉第一次感到不安,经过医疗专家的全力救治,他左眼仍完全失明,右眼视力仅有0.04。
走路会摔跤,近在手边的水杯也会因看不见而被碰掉,基本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周湘虎对工作会如何选择?“既然选择了航天事业,我就一定要坚持,这只眼(右眼)献出来也可以!”经过短暂修养,他谢绝了调整岗位的建议,回到了施工现场。
周湘虎的眼睛正在术后恢复期,又红又肿,阳光一照、海风一吹、饭菜的热气一熏,泪水总是止不住。而且密密麻麻的数据,一个都不能错,视力严重下降的周湘虎更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视力降了,标准决不能降!”周湘虎随身带着放大镜,眼睛贴在图纸上一行一行读、一点一点记,每隔几分钟记牢后再看。就这样,周湘虎把2个工位摞起来1米多高的图纸一张张刻进了脑子里。
2016年6月25日晚20时,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站在人群中的周湘虎默默听着火箭升空的轰鸣,此刻的他笑着就像个孩子。
对发射场这个“家”,周湘虎倾注了所有的感情,7年来,他亲手检测钢筋1.5万多吨、型钢1.1万多吨、混凝土9万多立方米、钢柱焊缝9000多米,无一纰漏;参与探索创新12种新型施工技术和工艺;负责监造的两个发射工位被评为全军质量安全检查优秀项目。
但周湘虎对自己的家庭却亏欠许多,父亲患尿毒症多年,直至2015年年初离世,周湘虎都没能抽出时间照顾;母亲的坐骨神经痛时常发作,他只能在电话里叮嘱安慰;与妻子结婚十多年,至今两地分居,聚少离多,对自己的女儿也只能通过电话和视频联系...
虽然心怀愧疚,但周湘虎没有后悔,在他看来,自己监造的建筑承载着祖国未来航天事业的征程,他觉得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