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梅:让法治精神融入民族精神
- T大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已全部播完。片子以奉法者强开始,以全民守法结束,中间四集讲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立法、执法、司法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整部片子大气磅礴、精彩纷呈。民主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核心,但是这一切都必须植根于中国法治文化与法治精神的土壤中,否则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而对法治文化与法治精神的解析就集中在了片子的第一集和最后一集。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对法律没有信任感,认为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因此,一定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地对宪法和法律信仰与崇敬,把法律规定内化为行为准则,积极主动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只有这样,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依法治国的根本在于让法治精神融入民族精神,让法治文化汇入社会文化,真正树立起全民的法治信仰,铸造起依法治国的精神之基。法治文化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全民守法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像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演进,需要坚持不懈的恒心和润物无声的耐心。决定从多角度、多方位提出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和目标。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行”。知法才可能守法,法治教育是树立全民法治意识的第一步。为此,要大力弘扬以法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紧密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要引导民众正确认识法治,树立权利与义务对等、利益与责任并存的法治思维。同时,各有关部门还要承担起法治宣传与法治教育的责任,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不断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民众对法治的认同感不仅来自于“说教”,更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任何一次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执法不公的行为,都会破坏民众对法治的信仰与信心。为此,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民众知法、守法,更要能够自觉用法,善于运用法律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平息冲突。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创造条件、积极作为,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满足民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为此,要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文/杨雪梅)